如何邀請親友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呢?

前段時間,家族裡面因為子女管教以及夫妻爭吵議題,大打出手!最後,不得不有保護性社工的介入,並協助媒合免費的家族諮商與伴侶諮商。近期,他們都跑來跟我分享,諮商跟他們想的不一樣,而且對他們家庭幫助好大,現在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就在想,之前一直有推他們去做「心理諮商」,但總是有著各種阻礙與誤解。像是:沒有時間、太貴了、跟朋友聊聊就好、這是他的問題,為什麼是我要去諮商?我幹嘛跟一個陌生人講我的私事等。

真的蠻想釐清,「大眾市場」與「心理諮商」,這中間到底存在著什麼間隙?導致民眾對於使用心理諮商時,會有如此多的顧慮。因此,本篇文章會針對這中間的落差,進行討論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以利於讓「心理諮商」的資源,能夠及早的介入,避免問題持續擴大。

除了個別諮商,也有伴侶諮商跟家族諮商
除了個別諮商,也有伴侶諮商跟家族諮商

去「心理諮商」就代表「自己有病」

試想,今天有人突然建議你去找心理師聊一聊,大家的第一直覺反應,可能是「我又沒有生病,幹嘛去找心理師!」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又有其他人叫你去找心理師時,內心肯定會更加抗拒,心想「如果我去找心理師,不就代表承認我有問題嗎?我要證明自己沒有生病!

這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如果有一天感冒、發燒、咳嗽或流鼻涕時,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先想到去找醫師看診並拿取藥物,這非常自然,而且經過幾天或幾週的治療,基本上就痊癒了!

我們的身體會感冒,這就如同心裡也會感冒,只是症狀可能是失眠、焦慮、憂鬱、悲傷、哭泣等。當然,治療感冒除了找醫師外,其實也可以藉由運動、多喝水、睡眠充足等方式,來增加自身抵抗力來改善。這也如同,心裡感冒不見得要找心理師,我們本身也有能力康復。

但如果今天不是一般的小感冒,可能是骨折、心臟病、中風等更嚴重的疾病,這時候我們是否要意識到,自己可能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我們總不可能叫骨折的人,不要想那麼多,你就是想太多才會骨折,你去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你的骨折就會好了!

願意走進諮商的人,反而是有勇氣的人,因為要承認自己需要被幫助,甚至把自己脆弱那一面展現出來,都是相當不容易與挑戰的事情。

心理諮商的費用無法負擔

如果以上班族3-5萬的薪水,要使用一週一次2000元的心理諮商,並且每月就要支付8000元的開銷,說真的會相當猶豫,甚至也會有點無力負擔。如果你是針對費用的考量,沒有意願使用心理諮商,我的另一篇文章:想諮商但好貴!哪裡有免費的心理諮商呢?有提供免費或較便宜的方案,以供大家參考與利用。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身心科診所或醫院
✔️心理諮商所或治療所
✔️學校輔導中心或諮商中心
✔️免費線上諮詢專線1925、1980、1995

不過,這邊想提供大家不同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小病不醫就會拖成大病,到時候就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面對這種狀況,最好是在還是小問題的時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所以也才有所謂例行性的健康檢查。此外,有人還是會不放心,因為不知道意外跟明天哪一個會先到,所以會提早規劃保險,以應因未來的不測風雲。

而去心理諮商,其實就有這樣的效果。當我們覺察生活中的小議題,其實就可以使用社區的免費諮商服務。又或者不見得碰到什麼問題,一段時間,就例行性的去找心理師聊一聊,整理與調適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其實都是一種預防、保健或例行檢查的功能。如此,我們就可以避免當危機發生時,需要投入的大量金錢與心力。

心理諮商需要太久的時間

諮商需要多久的時間,其實很難界定,而且也會針對想要討論議題的深淺而定。普遍如果想要處理較深層的議題,就會需要數月或數年以上的時間,因為我們經歷的創傷或者議題,都已經醞釀十幾年以上,真的很難透過一兩次諮商,就能有顯著的改變。

但如果今天要處理一個急性壓力的事件,通常在幾次的諮商下來,情緒應該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這時候我們也找到一些力量,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實也可以考慮「暫停諮商」或者「降低頻率」。等到未來哪一天,覺得生活又因為一些議題所困時,再回來找心理師聊聊,也是一種方式。

就我本身的經驗,總共歷經「七年諮商」,其中有三年多的學校免費諮商,三年多的社區諮商所自費諮商。回顧這七年,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許多,這是當下「很難感受到」的部分

過去心理諮商的經驗很糟

其實有一票人過去是有諮商的經驗,但可能過程有很多的不愉快,像是,心理師一直嗯哼、不給建議、太假、重複我的內容、沈默很久、很尷尬等狀況。而這些不愉快,通常是在諮商結束之後,默默自己吞下來,並且內心暗自決定,之後再也不要去心理諮商了!

其實針對這個狀況,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當下,可以直接跟心理師表明內心真實想法,因為搞不好在表明之後,諮商關係可以更加信任,同時也有機會澄清這之中的誤解。甚至也有一種狀況是,當事人「對諮商師的憤怒」,或許是一種「移情」表現,如果這時候勇敢表達,反而有機會去處理這個的關係議題

不過,各行各業有專家就有新手,在實務與專業程度上,還是會有一些落差。抑或,也很常聽到諮商師跟自己的磁場不合,就是聊不起來。但我真的想說,請再給諮商多一些時間與機會,如果說了自己真實感受,還是沒有辦法改善,那就換一個心理師看看吧!

找不到適合的心理師

心理師與當事人之間的適合程度,真的很難有一個事前依據,進行判斷。總是需要實際談過才比較有具體的感受,而會有這方面的困擾,多半是在使用付費諮商的民眾。

因此,我建議大家在正式進入諮商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想要談的「主要議題」,好比婚姻、家庭、親子、伴侶、同儕、職涯、多元文化、人際、自殺、憂鬱等主題。並針對這些議題去找有相關經驗的心理師。

可以根據,心理諮商/治療所的「官網」提供的資訊,初步篩選出相關專長的心理師。並且,再將篩選出來的「心理師姓名」,使用「google引擎」進行搜尋。有時候就可以查到他們自己經營的自媒體或過去發表學術期刊與論文

相信透過這些資訊的收集,可以更有利於我們判斷,心理師是否適合,以及大大降低踩雷的機率。

示意圖

如何邀請親友使用「心理諮商」的資源?

當然,大家要不要使用心理諮商,以及有沒有求助意願,真的都取自於個人。不過社會文化風氣對於使用諮商,存在著太多顧慮與誤解,所以也很容易讓這個資源被忽視與埋沒。

因此,當你覺得身邊親朋好友,可能蠻適合「心理諮商」的協助,但是遭到「拒絕」時,可以進一步追問原因是什麼?並針對可能的困難與誤解進行排除跟澄清。

有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免費的諮商資訊或者相關諮詢電話,像是各縣市衛生局都有架設免費預約心理諮商的網路平台,直接把網站連結傳給對方,至於要不要預約,對方可以隨時決定。抑或,我們可以先成為「被諮商」的那個人,具體感受心理諮商帶來的效益,這時後再來進行邀請,其實就更有說服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