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境:參與新團體的時候,我會把自己躲在後面,然後默默的觀察,可是最後都沒有人主動與我互動時,內心會感到有點落寞,因為我其實想要跟大家有所連結,但為什麼自己又沒有主動去認識大家呢?
我覺得這是一件,蠻值得反思的事情,尤其透過一些文字紀錄當下的心理狀態,過去的經驗也不自覺地從腦袋浮現,也因此有比較理解自己的行爲,同時也更清楚所嚮往的生活樣貌。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太習慣跟別人互動呢?
前段時間,我被指派去參加教育訓練,課程目的是希望訓練一批人,然後各自回到原本的單位將所學的內容,轉教給其他人。結果推派去參加的學員,口條都很好,也很勇於在課程中發表與討論,但我就很意興闌珊,覺得這樣的活動很無聊,然後就選擇用傾聽的方式來參與大家。
活動結束後就在反思,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太習慣跟別人互動呢?反而喜歡獨來獨往,然後默默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內心其實也很渴望跟別人有一些連結。
大學時期我有參加社團活動,其實算是活潑會主動跟大家互動的人。在畢業後,到職場工作,人際關係沒有特別經營,下班後其實也很少會跟同事有更多的互動。生活在鄉下,同學也很少聯繫,日子就變成一個人默默地做了許多事情,雖然一開始不適應,後來也慢慢習慣這樣一個人生活的日子。
自卑感影響團體參與的意願
同一天晚上,我去參加朋友的羽球團打球,結果大家實力水準都比我強,只要跟我分配到同一組的幾乎都輸,所以就不太敢跟大家社交,因為覺得自己很弱。我就在想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是跟自卑感有關係。因為大家很厲害,所以就有很多自我懷疑的聲音,行為上就退縮起來。
大學時期,我玩社團其實也有獲得大家的肯定,那時候也擔任系學會會長,所以也很有自己的場子,說話也敢比較大聲。
可是這次的經驗,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我跟國高中同學相處時,時常會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家,大家笑的很開心的時候,其實我的內心好像沒辦法跟大家一起歡樂。我不確定這跟是不是同志的身份有關?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嗎?自己是在社會中不被認可的一個角色。還記得那時候,我為了融入大家,還把自己裝得像直男一樣,要陽剛一點,減少陰柔的特質,還要跟其他男生同學討論,哪一個妹子很正?
如果說融入大家是要我把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隱藏起來,儘管大家笑的很開心,其實我的內心也不會很快樂!但要有做自己的勇氣,其實也不太容易,尤其在華人文化好像不太鼓勵特立獨行,所以我特別嚮往能夠成為不畏懼別人眼光做自己的人。
與眾不同的美麗:我怪美的
唐鳳說過一段話「與眾相同是一種錯覺,與眾不同才是一種常態。」其實做自己反而比較輕鬆,如果想要跟大家一樣還比較困難,因為那不是自己。
魯米說過一句話「在對與錯之外,還有一方土地,我們將在那裡相遇。 」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我怪美的。
記得之前聽到一集百靈果的Podcast,節目主持人提到:「自己很喜歡拍自己吃飯肚子擠成一坨的樣子,因為這很正常啊!吃飯本來就會擠成一坨,就是要做自己,然後也不想要去消費女性應該要成為什麼樣子」,然後另外一個主持人就附和:「要讓大家知道,即使很醜很胖、不是大眾的審美標準,流量也可以很高。」
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
回到最一開始提到的那兩個團體活動,其實內心渴望的是,被大家認可,透過被肯定而融入大家。所以就很害怕自己犯錯或者拖累大家而被討厭,但事實上當下自己的懊惱或退縮,並不會讓自己的口條變好或者球技大進步。其實就是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
應該要回到自己身上,不用特別去評價自己表現的好不好,或者正不正常,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樣子,試著欣賞跟接受這樣的自己,至於別人能不能接受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喜不喜歡或舒不舒服。

想要成為的樣子
最後還是期許自己,能夠跳脫舒適圈,主動去社交,互動認識不同的人。因為曾經徒步環島的時候,每天都很期待自己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難得有交集會想要花一些時間認識彼此,其實在認識的過程中是蠻開心的。而我也覺得不用做好什麼心理準備,好比第一句話要講什麼?他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就停止內心這些自我懷疑的聲音,簡單的跨出一步,自然而然下一步也會隨之跟上。
當然,我也想要融入團體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但這個代價並不是要我變得跟大家一樣,我希望能夠自然而然地做自己,用最原本的狀態跟大家打成一片,這才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篇文章是我很主觀的結論,也是生活中發生事件的自我覺察,不管大家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鼓勵大家要與眾不同,而是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生活即可。
之前的我也容易想別人怎麼看我
最後發現其實沒有人關注這件事
自己多花心力在這上面了表現反而奇怪不自然
接受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 一起加油
我有留表情符號 沒有出現在上面QQ
真的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腦補很多擔心,別人才不在乎你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