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灣每100人,一生中有出現過自殺想法的有幾人嗎?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學會,在111年7月對全台15歲以上的2,101位民眾,進行了關於「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的電話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約有12.2%的人口,相當於約247.2萬人,曾經在他們的一生中有過自殺想法。換句話說,每100人中就有12人曾經有過自殺想法。
你知道台灣平均每幾分鐘,就會新增一筆自殺通報紀錄呢?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在111年收到的自殺通報案件有42,381人次,這顯示平均每12分鐘就會新增一筆自殺通報紀錄。
自殺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嚴重的社會議題。它很少被提起,也很難被公開討論,但卻是生活中有可能會接觸到的難題。如果有人向你透露自殺的警訊時,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實務工作上的經驗與心得,包含一些自殺相關知識以及如何提供資源轉介,讓專業人員可以在緊急時給予相應的協助。

陪伴有自殺念頭的朋友要注意什麼
- 不評價的傾聽,接受對方真實的感受
試想一件事情,如果有一個人向你透露了想自殺的念頭,你會怎麼做呢?通常,我們都會跟對方曉以大義、鼓勵保持樂觀並正向思考,事情總會慢慢變好的,不要想那麼多。這些回應並不是不好,只是在不對的時機說。當一個人在情緒飽和的狀態下,他們最想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教導或被評價對與錯。因此有時候靜靜地聆聽,並適時地表達出我理解你的感受,其實就是最大的支持與陪伴了。 - 可以聊自殺嗎?會不會增加自殺風險?
自殺本身就是一個極度敏感和難以提及的話題,更何況要討論自殺這件事情。然而,如果我們可以建立在不評價的態度上,換位思考,去理解對面跟你談話的這個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何以會想要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非常挑戰,因為要理解一個人想死的動機以及背後那深層的情緒,是會讓人下意識的想要迴避。如果今天有機會討論自殺,是可以緩解那難以言喻的心情,甚至我們也可以更具體的評估對方自殺的風險。 - 陪伴者需要有自己的界線:
建立自己的界線不是自私,是為了讓彼此更加自在。當我們在生活中開始不自覺擔心對方會不會自殺,比以往花更多的時間陪伴,甚至影響到睡眠與日常生活表現時,這是不能忽略的警訊。我們需要適度的抽離,放下這些過度的擔心,必要時直接拒絕也是無可避免。
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如何判斷自殺風險
- 自殺的警訊:(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透露想死或想自殺
►感到空虛、絕望或沒有理由活下去
►感覺被困住或沒有解決辦法
►感到難以忍受的情緒或身體疼痛
►提到成為別人的負擔
►開始遠離家人和朋友
►送走重要的財產
►向朋友和家人告別
►整理事務,例如:書寫遺囑
►冒可能導致死亡的巨大風險,例如:超速開車
►經常談論或思考死亡 - 心情溫度計:(圖片來源: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使用簡易式的健康量表,評估一週中的整體狀況,如果前五題的總分大於10分,自殺想法2分以上,就建議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 - 自殺的計畫:
這是實務工作上評估個案自殺風險很重要的依據。當個案僅有口頭提及自殺想法時,我們通常會加強關懷訪視,但不一定會進行自殺通報。然而,當個案提到具體的自殺細節,包括使用何種工具、方式、地點、時間,或者是已經寫好遺書、交代後事、分送遺物等計畫時,我們就會在24小時內進行自殺通報。隨後,心理衛生中心的自殺關懷訪視員將提供關懷訪視服務。
如何讓專業人員提供協助?
- 在學校得知同學要自殺:
請立即通知班導師或輔導老師。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講了,那關係會不會因此破裂,但請思考一下,當同學的生命處於危險中,生命安全遠比關係維護更加重要。 - 鼓勵當事人向專業人員求助:
其實社區中有很多的資源,包含24小時心理諮詢專線以及免費的一對一心理諮商,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資源。詳細的介紹請參考另一篇文章: 想諮商但好貴!哪裡有免費的心理諮商呢? - 技巧性的讓專業人員進來服務:讓相關業務人員進行自殺通報
進行自殺通報的前提是,出現自殺行為或有自殺計畫。因此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正在執行自殺行為,請立即撥打119或110請求緊急協助。如果已經嘗試自殺,但沒有立即的生命安全,例如使用美工刀划傷手臂或大腿、多吞好幾顆藥物但醒來後沒事,這時候請以擔心傷口感染或藥物影響身體健康等理由,帶他們前往急診室進行包紮或檢查,同時告知醫護人員具體情況。此外,如果朋友有自殺計畫但尚未執行,我們可以藉由指出他們在情緒或睡眠方面的困擾,陪同前往身心科門診就醫,並協助告知醫護人員朋友近期有自殺計畫。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置自殺防治通報系統,供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長期照顧服務人員、學校人員、警察人員、消防人員、矯正機關人員、村(里)長、村(里)幹事及其他相關業務人員,於知悉有自殺行為情事時,進行自殺防治通報作業。」
根據自殺防治法第11條規定

結語
協助身邊有自殺意念的人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們很難僅憑個人力量就承擔起一個生命的重量。通常,自殺是一種向外界求救的信號 ,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警訊時,除了給予傾聽與陪伴外,也可以鼓勵當事人向專業人員求助,甚至也可以陪同就醫,讓不同體系的資源網絡合力組成一張網,一起攜手避免遺憾的發生。
推推